“刚才说得好像情况有点糟糕,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也有亮点。”发言快要结束时,陈惠仁可能意识到会议室的气氛有些凝重,所以话锋一转,赶紧“找补”了一句。“在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这个行业一直没有放弃转型。这两年我们的一些机床已进入最核心的制造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尽管数量不多,但却是一个可贵的开始。”
陈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在年初和新闻媒体做沟通,这已是他上任的第二次。和去年相比,陈惠仁的言语依然直率、犀利。他没有刻意去罗列“亮点”,而是将行业的真实情况毫不隐瞒地端了出来。“去年,我们机床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所有行业一样,关键词就是下行,而且是第五个年头,下行压力比前几年更大。我们协会从前年开始搞了一个行业景气度指数,2014年景气指数是43.3,去年是34.5,收缩程度非常大(注:50是临界点,50以上是扩张,以下是收缩)。
面对着在座的媒体,陈惠仁语速不急不缓,各种行业数据信手拈来。看的出来,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他早已了然于胸。
和去年一样,在介绍完行业的运行情况后,陈惠仁开始谈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认为,作为机床企业,不能再幻想以前那样的增长周期回来,必须对发展思路做一些根本性的调整。他认为市场总量下降只是行业面临困境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因素是需求结构的升级非常明显,而很多企业对此不适应。他这样认为:市场需求的升级和我们企业的传统优势正好相反:我们企业的传统优势就是大批量生产中、低端通用型的产品,拿手的本领,是由一整套的体系保证他的这个能力特别突出。这个能力和现在的市场需求恰好相反。供给侧改革在我们这里很有现实意义。过去,高端产品做得好一点就叫结构升级,但是这很不够,要在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同步升级。现在的市场订货都有其特殊需求,企业里有多少了解不同行业、能对客户需求真正响应的人才,就变得很重要。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对陈惠仁的上述看法笔者深以为然。也难怪,中国的企业,都是从市场短缺时代走过来的,面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有产品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供不应求的阶段。所以,如何组织资源,快速生产出一种还说的过去的产品,当时就成了企业的第一要务。而这种经历,必然会给中国企业植入一种强大的基因:善于大批量、低成本(相对的)地生产通用型的中低端产品。而现在的需求情况变了,绝大多数通用型中低端产品不但不短缺,而且已经过剩,我们的很多企业一下子就没咒念了,于是开始了“阵痛”。
说“阵痛”,并非故意将现在严峻的局面说的轻描淡写,而是因为从发展的视角来看,企业现在面临的确实是“阵痛”。当然,“阵痛”过后,有的企业将被淘汰,有的企业会涅槃重生。以机床行业为例,不是有很多前几年我们还做不了的产品,现在已经做的很好了吗?就在陈惠仁和媒体见面的当天,有媒体发问:“您说的那个亮点——加工智能手机外壳的钻攻床是哪家生产的?”陈惠仁连连摇头,“不是哪家,是很多企业都能生产。”
行文至此,该回到文章的标题了:2016,机床行业会更差或者更好吗?陈惠仁没说,笔者就更不知道。不过,如果你能找10家企业的负责人问问,也许会得到11种答案——市场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数控机床市场网友 (IP:123.151.40.34) 2016-3-9
机床制造业完全可以自救,从打造中国制造基础入手。比如说:机床厂是制造厂,同时也是机床使用户,通过相互的购卖,达到制造业内部循环,关键是能否有专项设备更新扶持贷款。如果能做到,钢厂,煤矿,工厂……一大批企业就都能动起来,不仅救活了市场,又夯实了中国制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