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一批重大装备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正稳步向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但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建设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三基”发展滞后、“隐形冠军”缺乏等诸多问题,破解之道在于发展高端装备须提倡赶超战略。
提倡赶超战略,补高端装备之缺。据了解,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但市场多被国外厂商垄断。在一些典型的细分行业,如工业机器人中我国企业所占份额为20%,中档数控机床为20%,高档数控机床为1%。其实,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可靠性差。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将会达到6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20%以上。如此大的市场,国产高端装备如果还不加速发展,还不抢占产业制高点,只怕切得的蛋糕也非常有限。
提倡赶超战略,提升“三基”产能。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存在着重主机、轻配套,重成果、轻基础,重产业、轻零部件的问题,人财物都优先向主机制造厂聚集,而为其配套的企业,不但规模小,而且资金、技术、人才均无法得到保障,配套、基础、零部件这“三基”产能既高端不足又低端过剩,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和重大装备发展的瓶颈。只有注重主机与配套件同步发展甚至是配套件优先发展,才能逐步实现中国高端装备、重大装备的自主化和本地化,才能促成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能力的提高。
提倡赶超战略,造就“隐形冠军”。德国制造的地位、品质与声誉举世闻名。据统计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有27个部门排在前三位。一提德国制造,大家首先就会想到西门子、博世、奔驰这样的全球巨头,比如西门子就是全球所有大公司中人均拥有专利数最高的公司。但1200家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及世界顶级品牌,同样也是德国制造的“主力军”和发动机。高精尖的产品领域大家皆耳熟能详。农具一般被认为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但格拉斯公司却把联合收割机做到了极致,每台价值40万欧元。就连那些不起眼的日用品,比如五金、卫浴产品和刀剪餐具,德国制造都久负盛名。原因无它,德国中小企业集中所有的资源投入研发与市场,全心全意做百年企业和行业专家。
提倡赶超战略,重视消化吸收。日本和韩国明确规定,同类技术只能引进一次,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平均比例为1∶7,日本、韩国由此迈入了发达国家之列。中国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比例仅为7∶1,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管理、三流的产品、四流的价格。必须澄清的是,日韩经济腾飞的根基在重工业,而不是汽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迄今为止,日韩仍有相当数量和比重的重工业,比如造船、钢铁、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等。重工业投资大,回报期长,见效慢,轻工业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资本积累。但重工业才是一国的开国之本、立国之基、兴国之源,英德美等“世界工厂”莫不如此。
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外部环境恶化等种种因素的叠加,中国制造的利润越来越低。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大致在7%左右,且少数大型企业提供的利润占了大多数。表面看来,是中国制造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中端,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所以议价能力差、利润水平低。实质则是中国企业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不掌握先进技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也就只能为他人做嫁衣了。
中国制造发展到今天,如果还不能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还不能提高工程总承包能力、系统设计能力、设备成套能力和“专、精、特、新”能力,还不能形成高技术、高资本、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现代制造服务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面对这种情况,不提倡不坚持赶超发展战略怎么行?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顶尖技术是买不来的,惟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条路可走,舍此别无它途。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