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铣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铣床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铣床网> 热点新闻>中国机床工具行业2013年中期发展形势分析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2013年中期发展形势分析
2013-11-26  来源:  作者:

   从2012年开始,我国工具行业在经历了连续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销售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了多年未见的市场低迷状态。广大业内人士普遍有这样的疑问:这种低迷状态是宏观调控的既定结果吗?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12年GDP增长率达到7.8%。这一增长率虽为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低点,但从全球来看,仍然名列第一。应该说宏观基本面是不错的,但企业却举步维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倍感困惑的是,很多国家的GDP增长率远远低于我国,但企业的日子却比我们好过,这又是为什么?

     

  以美国和日本两大经济体为例,全球经济界公认,今年这两个国家复苏势头良好,预测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5%以上。虽然这一增长率远远低于我国7.8%的水平,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国家的宏观基本面刚一开始好转,就会迅速传导到基层每个领域,产生明显的效果。

   

  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上述经济现象往往令人眼花缭乱、捉摸不透,但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只有对这些事实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才能确切把握工具行业一年多来形势变化的实质和市场低迷的根源,并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

   

  2012年以来我国工具企业运行情况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主动进行宏观调控,将过高的经济增长指标调低了2——3个百分点。调控的目的是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但实体经济却受到了巨大冲击,广大企业的运行举步维艰,形成了“宏观好微观弱”的巨大反差。这是当前评估行业经济发展形势遇到的最大困惑。

    

  我国工具企业的运行情况,是上述宏观与微观指标分化现象的一个真实反映:企业面对的市场形势并没有呈现出国家宏观调控预期的放慢速度、平稳发展的走势,而是全面逆转,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负增长。我国刀具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400亿元(人民币,下同)缩减到340亿元,同比降幅达15%;与此同时,刀具进口从135亿元下降到115亿元,同比降幅也接近15%;刀具出口从85亿元下降到76亿元,降幅达10.6%。

   

  2012年,在市场总体严峻的大背景下,国内工具企业的表现不再像高速增长时期那样几乎所有企业都大体雷同,而是呈现出较大的分散性。具体来说,少数工具企业对市场变化适应能力强,销售业绩基本上与2011年持平,甚至略好于上年,在逆境中显出了真功夫。而多数企业的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降幅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大致在10%——30%之间。

   

  2012年,跨国工具企业在中国的销售同样遇到了“寒冬”,销售额的平均降幅也在15%左右。但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日系工具企业的销售业绩优于欧美工具企业。如日本OSG、三菱材料等去年在中国的销售下降了6%左右,而欧美企业的销售下降幅度为10%——30%。其原因值得研究,初步分析可能是日本刀具的性价比较高。第二,跨国工具集团在全球或本国的销售业绩均好于中国市场。这是多年来中国刀具市场迅速扩张、增长速度连续居全球首位后的第一次逆转。例如,山特维克公司刀具部分去年在中国的销售呈两位数下降,但全球的销售还增长了1%。日本OSG公司去年在全球的销售增长了3.86%,但在亚洲的销售下降了1.89%,主要原因是在中国的销售下降了6.5%。这种变化和逆转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2012年,我国刀具出口下降了10%左右,似乎比国内市场的表现稍好一些,但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去年出口新增订单是下降的,而实际出口交货情况较好,有2011年接的单在2012年交货的因素;第二,不同企业的出口表现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大批量低档刀具的出口降幅普遍在两位数以上;质量稳定的传统刀具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工业用刀具(特别是硬质合金刀具)的出口呈上升趋势。

   

  进入2013年后,国内工具市场的总体形势未见明显好转。据工具分会统计,一季度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达15.6%。四月份的统计快报显示,同比降幅收窄至11.14%,五月份同比降幅继续收窄至8%,出现了止跌回稳迹象,但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工具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

   

  在5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错综复杂,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的空间已经不大。如果过多地依靠政府主导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这些表态,一方面凸显出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能指望靠一些简单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向已从注重短期效果,转向更偏重于中长期发展,即更加注重为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各行各业在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和发展对策时,一个关键的切入点是:不图急功近利,更重长远发展。广大工具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重大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走出当前困境,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对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新变化,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我国政府认真吸取二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前进

   

  大家关心的主题是工具行业如何摆脱困境、重现活力。但应该认识到,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并不是工具行业的局部问题,而是国家发展全局面临的共性问题。把眼光更放宽一些,也可以说是二战后全球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收入约4,000——12,000美元)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现象。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看,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而大部分国家(包括拉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很好地吸收和借鉴。我国从2010年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许多成功经验,当然也有值得记取的失败和教训,加上国际上可资借鉴的大量资讯,相信会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之路。这条路怎么走,显然是一个需要国家层面决策的大问题。这里介绍的只是我国政府和经济界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出台和正在酝酿的一些政策和思路,目的是帮助工具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各种变化。

   

  (2)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粗放式高速增长的老路

   

  面对如今低迷的市场和困难的经营环境,很多企业会不期而然地怀念起前些年高速增长的好时光。但必须强调指出,广大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决摒弃那种回到粗放式经营模式的幻想。中央早在18年前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方针,可惜由于各级政府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使这一正确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资源和能源大量透支、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这种发展方式绝对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现在来纠正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严重的后果已经酿成。环境专家指出,我国的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严重,各大城市PM2.5严重超标,雾霾天气不断发生,即使马上着手治理,也要花几十年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除了资源、能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以外,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也使我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第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脆弱,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对如今的全球市场而言太大了,产能过剩已成必然。第二,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区域性自由贸易体正在形成。欧美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日渐频繁和不断升级。第三,美国实施“再工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中美经贸互补性下降。美国制造业的强劲增长使进口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并会增加向中国的出口。中美两国产业重合度上升,贸易竞争性增强。综观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势在必行。针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一位经济学家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看作一株结满果实的大树,那么以往俯拾皆是的低垂之果已经不多。今后要想获得更多增长,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摘取更高枝条上的果实——这意味着,深层次的结构改革将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政治宿命。

   

  (3)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

   

  我国最近三十多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证明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这种认识也经常遇到挑战甚至否定,前进道路是曲折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长显著,成绩斐然,但有人把这些成就过分归功于政府的管理和调控,而忽视了改革对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于是,出现了改革停滞、国进民退、贫富悬殊等倒退现象,各种矛盾大量积累,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经济成就暂时掩盖了大量社会矛盾,短期内不易暴露。直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政府仍然过分相信自身驾驭经济的能力,刺激方案迅速出台,虽然当时对提振经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同时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产能过剩、投资效率低下、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迅速膨胀,最终出现了严重的通胀,老百姓不得不为这次经济人为扩张的后果买单,而且其恶果至今没有缓解的迹象。至今年5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是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位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央行公布的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高达9.11万亿元,同比增加了3.12万亿元,处于历史高点,流动性可谓宽松至极。但是,6月中下旬我国商业银行居然出现了罕见的“钱荒”现象,这种宏观层面流动性泛滥背景下出现的微观层面流动性枯竭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经济学界指出,原因在于投机性资产沉淀了大量资金和流动性。过去一年来,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小,印证了各方关于新增融资大多被用于金融领域,尤其是投资到房地产和预期收益高的信托产品和理财计划领域的担忧。社会融资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追逐短期投资收益,而非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根据惠誉评级的研究,中国信贷总量对GDP的比率在5年内从75%增加到200%,这一高比率是危机的前兆。中央看到了这种危险,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纠正。所以,不可能指望会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多年来改革欠账太多,在经济领域的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的状况下,货币扩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下降。有人指出,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同样采用了刺激政策,成效显著,没有那么多后遗症,使多年持续快速扩张的经济实现了软着陆,并保证了新世纪前十年的快速发展。为什么1998年的刺激政策效果显著,而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计划”却后遗症不断?最明显的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WTO)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市场化改革措施,而2008年刺激计划实施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没有采取任何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功能的改革措施,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两次刺激措施不同后果的鲜明对比,表明改革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作出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意义重大,来之不易。中央的决定使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针路线的争论有了一个权威结论:刺激不是办法,改革才是出路。如果过度依赖刺激,即使短暂赢得反弹,却会埋下长期萧条的种子,不仅使执政者手中的底牌越来越少,而且留给改革的时间越来越少,最终将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蒙受重大损失。

  

  工具企业摆脱困境的最好出路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向制造业高端市场进军

    

  前面介绍的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都是国家层面的宏观决策。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制造业的广大企业暂时还没有直接参与或影响这些重大决策的渠道。但是,这些方向性决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广大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满活力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广大工具企业而言,至少要对国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取向予以高度关注,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粗放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长期以来,我国工具行业大量生产低档刀具,靠国家出口退税维持运转,这种浪费资源的过剩产能必将被淘汰。

   

  根据美国环球通视(HIS Global Insight)的资料,2011年,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为19.9%,但为制造业服务的工具工业,其主要原材料高速钢的消耗量全球占比却高达50%以上,硬质合金消耗量的全球占比达40%以上。这种不对称的消耗比例反映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所以,工具行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要淘汰高耗低效刀具的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制造业急需的现代高效刀具,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最大的生产力。毋庸讳言,这个过程将使工具行业的企业构成按“优胜劣汰”的原则重新洗牌。

   

  第二,今后十年,我国制造业将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变步伐。其内涵很明确:我国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规模不会再扩大,但水平要大幅度提高。因此,工具行业要满足制造业的新需求,不是要增加供应数量,而是要提高服务水平。

    

  展望今后十年制造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首先,绿色环保是必备条件。其次,功能上有5大趋势:高生产率、高性能、高柔性、自适应控制和模块化。对刀具的要求是:高性能和稳定性兼备、寿命和效率兼备、切削能耗降低。为了满足这些新要求,工具企业要在刀具系统设计、材料和涂层技术方面有新的突破。若在技术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将在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被淘汰出局。

   

  第三,工具企业要进入现代高效刀具领域,必须完成角色的重大转变:从简单的刀具供应商转变为制造业加工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我们在研讨行业发展战略时曾多次提到,我国工具企业近年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高效刀具的制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但是,很多企业在提供了刀具产品后,缺乏为用户提供延伸服务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端刀具领域,常常是一对一的进口替代较多,而整块市场规模扩展很慢,这是我国工具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的主要差距,必须下决心解决好。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间服务需求的扩大和提升,将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趋势。工具企业在考虑今后的发展时,不能只计算产品生产的增长,一定要考虑软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更大增长和效益。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除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导致出口增长受阻、总需求不足、大量制造业产能过剩以外,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也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服务业容纳就业人数仅占劳动力总数的35.7%,大大低于马来西亚的60%和美国的81%。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应在50%左右。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从出口和投资转向内需,需要由服务业来唱主角。另外,从广义上看,发展服务业不仅局限于第三产业,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中,各企业间由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相互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工具企业一定要看清发展趋势,不要放过通过提高服务能力来推动发展这一新的增长机遇。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广大工具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不要等待国家出台什么政策来救市,而是要下定决心,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向制造业高端市场进军,通过不懈努力,必将迎来一片新天地。

    

 作者: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名誉理事长 沈壮行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