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隐形冠军”:我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7-10 来源:机床协会 作者:-
【编者按】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正引领着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进一步推动中国各细分行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发展强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论述在转型发展新时期,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升级为“隐形冠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短板,推动产业整体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今转发此文供业界企业参考借鉴。(本文作者苏敬勒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博士马欢欢及莫纳什大学硕士苏明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一、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的中国版
专精特新企业的概念最早源自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研究德国出口经济的成功经验时,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隐形冠军”概念,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美元(最初为10亿美元,后来随着发展逐渐调整提升了标准)且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隐形”,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位于产业链中上游,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低。其实在行业内,这些企业大名鼎鼎且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受到“隐形冠军”概念的启发,工信部于2016年开始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遴选和培育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18年开始,随着逆全球化的出现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开始加速发展。“隐形冠军”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佼佼者,能够在更精、更深、更尖端技术领域中助力我国制造业做实、做大、做优,这也正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目标。正如企业管理专家林惠春教授所言,专精特新其实是“隐形冠军”理论的中国实践化和本土化,专精特新是“隐形冠军”的“初级阶段”,“隐形冠军”是专精特新的“高级阶段”,对“隐形冠军”的研究,也为研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框架*。
随着国家关于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政策出台,其发展得到各方重视和支持,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符合各自地方实际的扶持培育计划,国内也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体系并逐步完善(如图所示)。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联合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工信部已经培育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万多家。国内已有一些单项冠军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隐形冠军”,如万向集团的汽车万向轮、隆基股份的光伏设备、福耀集团的汽车玻璃、宁德时代的新能源电池,等等。未来三到五年内,工信部计划培育1000家左右单项冠军企业。当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专注补链强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为98%,从事特定细分市场平均时长近16年,九成企业至少为一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第二,发展潜力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修订的已批准发布标准总数累计13000余项,已有67%企业的产品获得发达国家或地区权威机构认证。
第三,细分领域市占率高。约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导产品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为10%-30%。截至2022年6月,有7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完成上市,8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存在融资需求。
第四,日益重视研发创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强度的平均水平约为9%,研发人员数量占全职员工数量比重的平均水平约为29%;平均每家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5.7项;共建设1万多个国家或省级研发机构,平均每家企业1.25个。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人均发明专利密度约为5%,第四批“小巨人”企业的人均发明专利密度约为6%[1]。
不同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隐形冠军”企业,作为“隐形冠军”中国版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成长自然带有鲜明的中国印记,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繁荣,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国情与现实情况,对从专精特新到“隐形冠军”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
一是历史短、根基浅。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众多中国中小制造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逐步成长起来。虽然许多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已经牢牢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品牌的重要供应商和组成部分,但在基础研发和全新产品开发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明显,在深耕、专注方面的文化也没有真正形成。
二是策略迥异。与发达国家“隐形冠军”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投入不同,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约束和能力差距,但中国企业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先点状嵌入,利用时间差、成本差、产业差,抓住机遇、占领市场的方式,先进入再巩固,最初通过从国内外大型企业技术扩散获得基本生产技术,之后在代工生产配套中不断加强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深化核心技术。凭借成本优势与对本土市场持续深挖,借助巨大内部市场崛起,实现了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扎根立足。
对此,可以将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总结为“点状嵌入—横向扩张—深度挖掘”的独特路径。这条路径类似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中的“榫卯结构”,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与此类似,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其中的一个小节点,在与不同的节点企业密切合作过程中,积累技术和经验,升级自身能力,从点到面再到链,逐渐以榫卯结构建立链接,榫和卯咬合,共同构成了更为灵活、更具弹性的全球价值链。
三是跟随性。虽然我国专精特新企业依托本土强大的市场需求、极具优势的成本跻身全球价值链,一些成为“隐形冠军”的本土企业甚至将国际“隐形冠军”企业反向收购成功,但整体仍较为缺乏原创性的成果,往往是在国际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成功研发出新产品之后才跟随推出自己的产品来,而如果国际企业继续抓紧实施封锁战略的话,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则会失去原有的优势,出现韧性不足的现象,这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四是与全球价值链深度嵌入。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国内外供应链的“链主企业”深度绑定。虽然美西方国家实施“脱钩断链”的战略,对于我国核心科技领域的全球连接造成很大影响,但从全局来看,“脱钩断链”将是一个成本巨大、时间漫长的过程,从根本上看,也是不可能的,中国近年来的出口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企业从专精特新到“隐形冠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国际上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脱钩断链”战略,逼迫着我国尚不成熟的专精特新企业,一方面需要面对美西方国家在关键产品与技术上的打压和封锁,另外一方面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在此情况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成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聚集在制造业,但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产品形态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未来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的来源将向融入数字化的企业和数字化企业本身聚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智化企业本身成为专精特新企业,而OPEN AI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本土企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IGC技术,在各自的垂类领域率先发力,抢占制高点,将成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挑战国际“隐形冠军”企业的主要阵地。
二、 新形势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迈向“隐形冠军”的关键: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下,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升级为“隐形冠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1. 现有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含量普遍偏低,补链强链作用弱
从行业领域来看,已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占公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六成。从产品行业来看,分布在机械行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35.6%,主要集中在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类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其次分别是电子信息行业(17.3%,以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等行业为主)和石化行业(15.8%)。上述数据体现出一个共同问题,目前工信部所公布的我国冠军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产品,关键高端前沿的技术产品数量较少。具体而言,在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中,矾、棉布、氨纶、腈纶纱、地毯、挂毯等传统简单产品不在少数,但这类产品对于我国制造业关键产业环节的补链强链作用较为有限。同时,对未来经济发展拉动效果最为明显的先进制造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产品明显缺乏,例如,电信核心技术、新材料、数控机床、先进机械设备、汽车电子和自动化、集成电路等,这些产品高端化的共同特征是,数字化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提升数字化的含量是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到“隐形冠军”的重要路径。
2. 数字化基础薄弱,转型升级挑战大
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工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不可逆,“隐形冠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也脱离不了行业背景的限制,这对于多数置身于制造业的企业向“隐身冠军”迈进带来了革命性冲击。当前,很多处于传统行业领域的企业向“隐形冠军”迈进在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阻力。数字化转型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所具备的资金与技术很难支撑其独自完成数字化转型。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薄弱,转型不仅面临失败的风险,转型成功后技术应用和业务适配上也存在短板,在短期内难以显著提高盈利。因此,大多中小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面临短期数字化转型导致成本激增、风险上升,以及长期依赖传统模式导致缺乏竞争力的双重矛盾。据统计,我国有超过80%的中小企业仍处在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仅有10%左右的中小企业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其中不乏榜上有名的“隐形冠军”企业。发达国家的“隐形冠军”企业依靠较为充足的资本和科研基础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如果无法成功完成转型,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数字鸿沟将更加难以逾越。依靠企业自身填补“数字鸿沟”以驱动产业升级难度较大,“隐形冠军”企业数字化转型仍主要依赖于信息服务商与大型数据平台的数字化赋能,但是目前针对“隐形冠军”企业的有效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正如赫尔曼·西蒙所言,“隐形冠军”是产业数字化的绝对主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带动效果显著,如何更好地理解、适应并融入其中,如何去为未来的智能世界提供相关的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成为“隐形冠军”们的历史使命。
今年以来,以OPEN AI公司研发的ChatGPT为代表的通用大模型的横空出世,给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各大企业纷纷布局各自的通用大模型为中小企业赋能,将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的效率提升与发展;二是通用大模型的大规模应用,主要需要向各个垂直领域精深发展,而大企业不可能在各个垂直领域都占据优势,一些拥有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的中小数字化企业将获得新的机会,成为本领域数字化的“隐形冠军”。目前,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早,数字化应用基础好,有可能以海量的规模在垂直领域率先发力,进而打破美西方国家的封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成为新的“隐形冠军”。
三、建设以数智化为基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隐形冠军”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随着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数字化的本质,实质上是对创新进行不同范式的转换,从原有的工业化范式转换为互联网范式。运用新思维范式理解制造业在新时代的变化,通过对事物要素的不断拆分组合,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从而形成对我国“隐形冠军”企业有利的国际化竞争格局。
1. 加快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科技“隐形冠军”企业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依托数字化技术改变原有价值的创造方式,成为新时代下产业升级的重要选项,广大的中小企业正是数字经济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一方面,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应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上加快布局,不断释放数字经济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善工业体系带来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发展数字产业集群。随着数字科技正在催生出新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可以让一批现有的互联网公司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成为挖掘数字“钻石矿”的“掘进机”和挺进“数字蓝海”的“巡洋舰”[2],尤其要关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PRA)、智能文字识别(OCR)、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层面,应首先从应用系统入手,搭建中心化、服务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理念的数字化底座,推动以全价值链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运营,实现产品的多行业、多场景应用。通过数字化和数智化赋能千行百业,让“智能”成为一种新型生产力,进而培育数字科技“隐形冠军”企业。
2. 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支持“隐形冠军”企业数智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正是当下对制造业企业适应力提出的考题,能否在这场大考中取得出色的成绩,决定了企业是否会被数字化转型浪潮所淹没,而数实融合对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转型,智能制造等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不仅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体的转型思路,还对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商提出了四大具体要求:即增强供需匹配,开展全流程服务,研制轻量化应用,深化生态级协作。因此,在培育“隐形冠军”的过程中,要顺应智能制造发展新趋势,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和转型。
一方面,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发展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挖掘培育一批能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隐形冠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用对、用好数字化和数智化工具,推动生产资料数据化、生产方式智能化和生产产品服务化,打造“隐形冠军”的转型“雁阵”。
3. 鼓励传统“隐形冠军”企业再升级,从“嵌入榫卯”战略向“连接楔形”战略进化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中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逐步领跑的阶段,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崭露头角。然而,传统的“隐形冠军”企业都是从某个进口替代产品做起,通过技术模仿、降低成本,先占领国内市场再逐渐开发国际市场,并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创新,这几乎是我国“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一条快速道。但榫卯结构分散性咬合的特性注定了全球价值链上的不同“隐形冠军”是各自发展、自主发力的,一旦脱离原有的价值链,抗压能力不足,便无法独自承担强烈的市场冲击。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除了榫卯结构,还有一种独特的结构类型——楔形结构,整体呈一个向上的三角形,具有可以改变原始作用力方向、自锁性、增力性等典型特点。如果说在原有榫卯策略中,我国“隐形冠军”企业是作为“嵌入者”存在的,那么一旦转化为楔形策略,这部分企业便可成为具有主动性增力的“连接者”,能够主动连接同行业、同地区的其他“隐形冠军”企业,高度聚焦特定的细分市场,集中攻关、形成合力、持续发展。如此一来,我国的“隐形冠军”更容易保持较长时间持续增长,能持续占据和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4.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倡导“隐形冠军”企业自发育
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已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其中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隐形冠军”功不可没,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从底层开始,制定一整套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行业标准认证体系等等。西蒙曾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想成为持续成功的“隐形冠军”,应更注重文化层面的深层因素。我国目前正经历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要想实现在国际上的领跑,勇于突破的企业家精神和深耕细分领域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一是专精特新企业要从原来的注重应用,向注重底层方向迈进,掌握底层技术,才能不被美西方国家“卡脖子”;二是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更要发扬“工匠精神”,将产品做精、做实,形成“隐形冠军”应有的文化积淀,加上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强劲的市场需求,方可形成对美西方国家的强大震慑。要通过对企业创新和发展环境的整体优化及深耕细作,引导“隐形冠军”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道路,在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深度发展,推动其影响力渗透至全产业链、资本链乃至终端消费者。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倡和宣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务实投入到制造业领域,踏踏实实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企业立足“十年磨一剑”,实现长久发展和自我发育。
注释:
[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编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2022年9月8日发布。
[2]观点引自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陈全生在2022年8月30日举办的“数字产业集群专题研讨会暨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上的发言。
【*注:尽管西蒙定义的“隐形冠军”与我国“隐形冠军”的筛选条件并不完全等同,但考虑到二者比较接近和类似,且近年西蒙对中国“隐形冠军”的统计并不完全(2019年的不完全统计为92个),故这里以工信部公布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我国“隐形冠军”的研究观察对象。】
来源:《国家治理》2023年6月下(作者:苏敬勒) 责编:张芳丽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