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机器人AI还没突破临界点是当前最大瓶颈,五年内能有终端产品出现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机器人AI还没突破临界点是当前最大瓶颈,五年内能有终端产品出现
2025-1-3  来源:-  作者:-

 
     从资本市场近期表现看,人形机器人概念持续火热,部分公司涨停连板。花旗全球洞察分析师指出,预计未来2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7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部分产品也已开始出售交付,大有批量“进厂打工”趋势。如2024年5月,特斯拉研发的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进厂实训,计划2025年年底前量产销售。在国内,如宇树科技、达闼科技等厂商也均已布局。

     除了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遥远,何时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行业发展难点又有哪些?

     近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兴兴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

     NBD:去年国内很多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宇树人形机器人的落地现状和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王兴兴: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我们过去几个月与蔚来的汽车工厂有合作,就现场部署了人形机器人做现场搬运。这个领域目前基本处于试点阶段,大家觉得这个方向有价值,就共同推进落地部署,不过目前还没有到真正的商业闭环阶段。

     我们公司主要是卖本体,如果是做科研教育、AI公司或者个人买来玩,我们完全欢迎。

     但工业领域也在推进,比如我们希望去工厂帮忙做一些简单的生产装配,或者一些简单的搬运工作,蔚来汽车工厂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其实没有给自己定目标或者逼迫那么紧,还是尊重整个市场的反应,等技术、产品和大家接触到一定程度了,已经有一些更好的商业势头了,我们再大规模去推广。

     NBD:在人形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什么?目前人形机器人应用领域中,哪些方面有可能实现突破性进展?

     王兴兴:当下的最大瓶颈,包括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是基层AI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达到一个像初代GPT或者初代通用AI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

     目前机器人本身,比如双臂机器人或者工业机器人,如果加了AI以后产生的能效比人低,如速度比较慢、精度比较差、能干的活比较少,其实很难替代人在工业领域的价值,整个商业闭环没法跑通。

     如果机器人AI的能力能突破一个临界点,工厂基本工序能跑起来了,而且效率比较高,价格也比较便宜,可以实现商业闭环并大规模推广,我觉得是最有价值的。

     当然,目前硬件方面也有些挑战,比如硬件的机械臂负载能力不够,精度不太够,成本有点高,但这只是工程上的问题。

     所以,最大的问题还是整个机器人AI没有突破一个临界点,目前在具身智能或者机器人AI这个领域,当下大家还觉得机器人有点笨拙,只能干一些固定的活,但我个人比较乐观。再过三四年,不会超过五年,比如在工业或服务业,能有终端产品出现。

     NBD:近期人形机器人火热至极,但公司早期也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请问宇树是怎样调整发展战略的?

     王兴兴:2020年以前就有很多投资人问我,你们做不做人形机器人,我非常斩钉截铁地说不做,但为什么我们2023年初又开始做人形机器人了?

     其实最早在2009年和2010年,我自己做过小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当时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最大原因是当时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控制技术不是特别理想,性能上不去,没办法看到实用价值,当时我就坚持不做人形机器人。

     但到了2021年、2022年,全球科技对人形机器人非常关注,并且在2022年底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AI技术产生了质变,已经看到AI赋能机器人带来的潜力。大家可能想象不到,2022年底,我们还没做人形机器人,但已经有一些客户找上我们想买人形机器人。我觉得社会的共识、热度,客户对它的期待程度,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们2023年开始正式做人形机器人。

     我们一直希望公司的商业化是相对比较正向和积极的,本身产品是有人愿意采购、社会对它有认可度的。当年选择做四足机器人,是因为行业已经有些苗头了,现在选择做人形机器人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NBD:从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来看,大模型可重点解决哪些技术问题?主要应用在哪些方向?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降低研发成本吗?

     王兴兴:目前大家说大模型,一般在说大语言模型或者多模态模型,实际上这部分是可以给机器人用的,2023年我们就结合了OpenAI的大语言模型接口,但实际上大语言模型本身是机器人模型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比如跟机器人沟通的时候,肯定需要语言部分,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机器人的AI模型,本质上和语言模型还是有很大区别。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在工厂里做事的机器人,完全可以不说话,我给它一个任务,它只要能干活就行了,我并不需要让它说话。

     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其执行任务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话。手机已经可以完成简单的对话任务,因此机器人需要更高级的功能。但这部分训练其实跟大语音模型没多大关系,更多依赖于模仿学习,而且这个模型结构跟大语言模型结构也偏差比较大。这是目前大家已经看到的方向了,但是整个体系没有大语言模型那么成熟。

     在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每家公司的想法都不太一样,技术路线和共性都不太一样,这就导致了其实很难评价发展路径是正确还是错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大语言模型圈,ChatGPT模型出来以前,就有非常多语言模型结构,但大家现在已经忘了,因为发现GPT模型的架构更有价值的。现在人形机器人具生智能有点像ChatGPT出来的前一两年,大家已经发现了这个方向,要往这个方向做,但还没有哪家敢说自己的方向绝对正确。

     NBD: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对未来机器人高效辅助人类工作方面,您有什么期待?

     王兴兴:“干活”是分好几个阶段的,目前AI模仿学习,做一些固定工序的事情,已经完全可行。前段时间特斯拉展示过,在某个时间将一件东西拿到这里,这个技术很多公司都能做,而且可以接近100%成功率。如果换件事,就要有新的数据去做新的训练,但这类事情已经能做简单的商业化了。

     更进一步的话,还是希望机器人能在工厂里做更复杂的事情。比如把零部件更好地装在一起或拆了,现在都不在话下,而要做更复杂的事情,我觉得可能要到明年后年了。

     更往前一步,就希望机器人能通用,随便找一个机器人,我只要给它看一张照片,就可以把产品装起来;或者把一个机器人带到你家里,不知道你家原本什么样子,就知道洗衣做饭,把房间整理好。

     NBD:当前互联网大厂、巨头等都在加速进军机器人领域,您觉得中小公司的机会在哪?贵公司商业化进展预期如何?

     王兴兴:我们公司成立至今已有8年时间,早期对于未来趋势和方向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认识,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尤其是与国内外多家大公司接触后,我逐渐意识到,对于中小公司来说,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预见未来并保持灵活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预测未来1-5年的技术发展、产品形态和市场格局,并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公司至少能够稳定发展。虽然不能保证成为行业第一,但能在早期阶段有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大公司由于内部流程复杂,资源和沟通可能不够顺畅,有时候甚至在招聘方面也不如中小公司灵活,这限制了他们的快速发展。

     对于商业化,我们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并不断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公司2016年成立,我们在2017年开始接受四足机器人的预订订单,2018年开始正式发货,这表明我们一直将商业化放在重要位置。无论是四足机器人,还是人形机器人,我们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的。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