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协作机器人拿下“超级订单” 艾利特一年连发26款新品
2023-10-7 来源:- 作者:-
智能制造未来已来,站在这一风口之上的,便是协作机器人。阔别三年,9月19日至23日,国产系协作机器人强势回归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简称工博会),可喜的是,协作机器人领域首次出现创纪录的“超级订单”,轻量型机器人开启大订单时代。
就在工博会前夕,国产系协作机器人制造商艾利特机器人便拿下了某电子、汽车及新能源头部企业近3000台机器人的大单。这背后是“国产系”涌现的创新力,也是主流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认可。制造业场景中挑大梁的角色转变,是市场对协作机器人既往“主要针对特殊需求场景应用、虚假繁荣”等刻板印象的辩驳,以及对协作机器人普适场景的有力佐证。
今年是艾利特机器人最高产的一年,高频迭代26款新品。本届工博会上,艾利特“CS大家族”四大新成员全球首展,包括CSH地平线系列、CSA先进系列、CSR回转体系列和CS防爆系列等。
协作机器人逐渐敲开大厂的自动化之门,打破了工业机器人被国外“四大家族”垄断之势,让协作机器人与国外品牌分庭抗衡,而艾利特作为国产系机器人产业厚积薄发的缩影,近年来以自研之路弯道超车,打破国际技术壁垒。
“超级订单”背后的硬实力 一年连发26款新机器人
三年磨一剑,艾利特打磨了3年的自主研发产品,在高精度多维载荷标定系统方面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本次领域龙头的协作机器人超大订单,从几百台跃升至数千台,完全上升了一个能级,此前大单多是由经销商拿下的,而不是终端用户。” 艾利特机器人市场总监王柏棠向《IT时报》记者解释道。
“超级订单”的背后是硬实力。从底层操作系统到嵌入式硬件软件,从工艺包到顶端算力,再到协作机器人的模组关节技术,艾利特均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至今已拥有250多项专利,打破了国际竞品的技术壁垒。
今年,基于CS系列强大的技术底座和生态平台,艾利特机器人便连发了26款新品,每个系列都针对细分领域的需求深耕,各有所长。
在工博会展台上,一台艾利特协作机器人正泡在水下作业,其实,艾利特CS系列全系都标配IP68防护。
对于码垛搬运应用场景来说,20kg负载是考验实力的热门指标。艾利特前后推出了全球首款20kg负载码垛协作机器人CS520H、国内首款25kg负载协作机器人且自重全球最轻的CS625,以及负载自重比超过40%且同级别臂展最长的CS620等。
毕竟,兼具自重轻、臂展长的“大力士”,才能更灵活地适用于各种场景。
“获得大订单的背后,产品架构创新、应用版图拓展、配套生态软件完善等技术方面的硬实力是关键驱动力。”艾利特机器人相关负责人总结道,除了单性能的突破以外,生态和一站式解决方式同样重要。
建立全球“朋友圈” 拓展110家生态伙伴
生态,是今年机器人市场布局的一大关键词。毕竟对用户来说,最终投入生产的是机器人整站解决方案。
目前,艾利特全球累计销售近1万台机器人,覆盖30多个国家,拥有60多家经销商和集成商。在完善全球销售网络的同时,艾利特在全球建立起“朋友圈”,拓展110家生态合作伙伴。
在本届工博会展台上,20kg负载的协作机器人和AGV、叉车密切配合,一个搬起重物,一个自动将物品运到指定地点。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线来说,协作机器人+AGV铲车的组合更适合,而工业机器人则很难移动。
“图形化码垛工艺包简化了配置,生产线普通操作工10分钟就能完成换产配置,0代码编程,也不需要培训。”艾利特机器人应用开发总监陈瞭向《IT时报》记者介绍道,除了码垛工艺包外,艾利特还自研了传送带跟踪工艺包、弧焊工艺包等,打通了协作机器人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除此之外,艾利特此次展出了16大应用工作站,覆盖机床上下料、喷涂、焊接、涂胶、无序分拣、装配、螺丝拧紧、食品加工等应用场景。
下一个“超级订单”在哪里?
“下一个超级订单应该还会出现在工业场景,但新零售是下一个场景。”陈瞭认为,协作机器人的投入低,回收周期短,将带动工业、零售等行业从人机协作走向全自动。
工博会上,一个会摊煎饼果子的艾利特机器人被团团围住,杂粮散发的香气吸引着观众驻足。其实,协作机器人不仅会摊煎饼果子,还会做咖啡、汉堡、面条、调整、做奶茶等。
在新零售时代,自动咖啡机器人并不鲜见,“但是国内的咖啡机器人走不出去,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们不会加冰,不论对于东南亚还是中东各国的消费者,拉花只是秀肌肉,加冰才是刚需。” 王柏棠认为,面向零售场景开发机器人,往往是场景细节决定成败。
“在国内工业场景里,艾利特会聚焦锂电、光伏、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布局。”在王柏棠看来,除了国内市场外,国产系协作机器人已经具备走出去的硬实力。
目前,艾利特70%的市场仍在国内,但是海外市场增速非常快,超过60%。
“国内更看重参数,国外更看重落地效果,比如欧洲客户看重强大的稳定性。”在经过长期市场调研后,王柏棠发现,根据客户需求反向定制产品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研发端不能完全被需求带跑,要坚持自己的技术突破方向。
跟三年前协作机器人普遍存在速度慢、稳定性差的弱点相比,如今,国产协作机器人企业更加针对应用需求进行创新,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快速完成产品定制化研发。在机型序列上,除了国际上常见的3kg、5~6kg、10~12kg、16kg、20kg负载以外,还迅速填补了8kg、25kg等负载级别,最早实现了负载级别的无缝衔接。工作半径也实现从600mm至2000mm的“无级调速”,客户选择空间大,总有一款可以完美适配。在工作效率上,无论关节转速还是TCP速度均高于国外产品,逐渐满足效率优先场景的需求。
协作机器人弯道超车 打破工业机器人“垄断”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主人公的工作就是拧螺丝。从工业革命以来,拧螺丝这个极其重复的工作仍然没有完全被机器人替代。在联想的灯塔工厂里,工人的极限是3秒拧一个螺丝,一天要拧1万多颗;在特斯拉工厂里,拧螺丝工人一天要站立10至12个小时。
机器人替代重复劳动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艾利特CS58R回转体协作机器人,就是一个专门拧螺丝的机器人,可以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任意姿态的螺丝锁付,因为它的每个关节都能360度转动。
拧螺丝只是极其细分又宽广的场景,协作机器人还有很多用武之地,与工业机器人互补是协作机器人的另一条路径。跟关在笼子里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轻量化、柔性化、模块化的特点,与高安全性、编程简易、部署灵活的优势。
在国产新能源车企总装检测流水线上,大型机械臂不便于伸进车内进行机器视觉检测,灵活、轻量的协作机器人被派上了用场。
目前,协作机器人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将扩大至10.50%,2022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是8.42%。在中国市场也是一样,协作机器人市场份额预计将从2022年的6.44%扩大至7.61%。
王柏棠认为,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超级订单”已开始出现,未来将呈现指数级增长。真实的订单数据,证明协作机器人是一个不亚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巨大市场。
打破垄断没有捷径,唯有自研。本次超大订单出现在国产协作机器人,这是因为跟国外协作机器人相比,国内的协作机器人,实现了全产业链成熟化。国产协作机器人行业利用国内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其自身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定制谐波、无框电机等部件的产业分工加速,设计和制造技术日臻成熟完善,成本迅速降低。以协作机器人本体制造商为载体,供应链、生态链、价值链实现了协同成长,实现研发和制造成本的高度可控。
“中国有机会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反超,如今国产协作机器人的运动性能、精度等甚至超过国外品牌。国产系更大的优势在于成本和开发服务速度快,便于定制机型。”在陈瞭看来,国产系协作机器人的市场拓展,也会带动上游供应链进一步提高自研能力,降低成本。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