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发展窗口期,沈阳机器人如何加速跑
2023-7-25 来源:- 作者:-
盛夏7月,已经是第八次在沈阳举办的国际机器人大会格外热闹:仿真机器人“李白”“杜甫”亮相机器人展,300余名青少年操控机甲竞技机器人赛,线上线下赚足了人气。
“展”热“赛”热,“会”更热,院士、专家、企业负责人把论坛、对接、洽谈从会场一直“开”到企业车间,“开”到装配线旁……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表示,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沈阳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必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判断从何而来?竞逐机器人“赛道”,沈阳如何保持领先?
机器人迎来跨越发展窗口期
帮助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工业机器人,不厌其烦操持烦琐家务的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器人,替代人类完成高难、危险工作的特种机器人……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提速,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机遇期及窗口期。王天然院士说,旺盛的需求、积极的舆论、踊跃的投资,特别是相关学科进步的促进,给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空前多的美好期待。
国际,多个行业巨头跨界涌入机器人市场;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密集发布支持机器人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多家科技企业出手布局机器人业务。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沈阳具备独特优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宋晓刚认为,沈阳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可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是机器人科研领域的“国家队”,新松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量大面广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优势在沈阳完美结合,将极大地拓展机器人产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产业发展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良好预期,有着强大的现实支撑。沈阳机器人产业已覆盖全链条,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能够提供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制造基地。其中,移动机器人综合竞争优势国际领先,洁净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水下机器人系列产品已形成全海深探测与作业能力。
这里有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29个产业发展平台、国内机器人行业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入选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机器人头部企业新松公司入选2022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
扩大优势,打造胜势,要做的就是优生态、再优生态。向哪发力?产业发展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据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有6支院士团队的基础上,沈阳每年将培养机器人领域研究生以上人才500余人,积极推动国科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东北大学机器人学院等院校机构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丰富人才供给。
完善政策支持,出台土地、投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35条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制定沈阳市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
据悉,沈阳将围绕新松公司等头部企业布局规划“一园四基地”机器人产业园区,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打造高质量的产业承载空间,推进高端引领、核心突破、整机带动、完备部件、拓展应用,加快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把创新“嵌”进用户生产线
本届国际机器人大会上,在沈阳新松智慧园举行的平行论坛人气颇高。当日,新松公司分别与秦皇岛中秦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都环龙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天津菱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安徽研标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我们从2019年起与新松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成功研发出一款自动化集成系统,技术水平全球行业领先,不仅满足了企业自身需求,而且实现了出口。”中秦智能总经理胡忠臣说,接下来,将和新松进一步合作,面向新能源汽车整型领域开展创新攻关。
与用户携手创新,是新松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产品、持续开拓市场的“利器”。就在不久前,新松全新打造的新能源车载充电器智能生产线项目通过用户欧亚两大区域专家团队的联合验收。这标志着新松在3年内为全球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世界500强企业连续打造了4条新能源车载充电器大型生产线,并全部成功交付。
“今年我们推出全新系列工业机器人产品,涵盖12公斤到500公斤整个系列,可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论坛上,新松工业机器人事业部总裁邹风山说,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将新松的创新能力与各行业的发展需求更紧密结合,推出更多定制化产品。
记者手记
共担风险,共进共赢
如何做大做强机器人产业?采访中,一名企业负责人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就是要大胆用、大量用。没有实际应用的验证,创新周期就会很长,甚至无法推进。作为机器人的下游用户,我们一直和研发制造企业站在一起,共担风险,共进共赢。”
事实上,跳出单一的机器人产业视角,放眼制造领域,皆是如此。只有产业链强,中国制造才会强。
于用户而言,共担风险的勇气来自对上游企业创新能力的预判与信心,来自对新技术、新产品可能造成风险损失的科学评估与担当胸怀。做到积极而不盲目,才能在不断应用中发现问题,助力制造企业产品迭代、产业升级。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更要保持强劲旺盛的创新力,保持高超且稳定的研发制造水平,从设计到材料、工艺乃至检验、包装、运输、服务等环节,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只有研发与应用真正“嵌”在一起、融为一体,创新才能创造增效,乃至创造奇迹。(记者金晓玲)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
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