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企业动态>瓦轴的中国第一:特大型轴承精彩蜕变
瓦轴的中国第一:特大型轴承精彩蜕变
2019-9-17  来源: 瓦轴  作者:-


  编者按:作为中国轴承工业的摇篮,从新中国第一套工业轴承起,瓦轴集团创造了中国轴承工业史上的众多个第一:第一套汽车轴承、第一套坦克诱导轮轴承、第一套铁路机车轮对轴承、第一套核工业轴承、第一套机床精密轴承、第一套冶金轧机轴承……数不清的中国第一,配套国家重点工程。

 
从空心到实心
解了鞍钢生产之难

  年近八旬的杨兴家,退休前是瓦轴的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曾设计了众多轴承产品,为鞍钢配套的8038/1180轴承便是其中之一。在杨老的家中,他说起了当时成功研制国内最大实心滚子剖分轴承的故事——

  1980年,瓦轴为鞍钢第三炼钢厂设计了一套外径1.27米的特大型剖分轴承,用在150吨转炉两边的耳轴上,最初设计的是空心滚子轴承。大型炼钢转炉配套轴承,需要承载力大、耐疲劳、耐冲击、耐磨损,而空心滚子易碎,因此轴承寿命有限。于是,我接手了改进设计。

  这种大型轴承,当时通常都是采用空心滚子的结构设计,还无实心滚子的先例。为了满足用户对轴承使用寿命的要求,我多次到鞍钢生产现场实地考察,经过构思、方案优选,最终采用实心滚子来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利用剖分式结构提高安装拆卸效率,研制成功8038/1180国内最大的实心滚子剖分轴承。

  那时候,一般的轴承设计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就能完成,但是这个大轴承我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当时的实践也证明,采用剖分结构后,大幅度缩短了更换轴承的时间,节省了安装费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种实心滚子、支柱焊接实体保持架的剖分轴承结构,当时在国内外属首创。

   
九十年代初,特大型轴承生产工人工作情景。资料图片

 
那时候
我们有一股子拼劲儿

  1988年参加工作的胡民波,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到如今经验丰富的全能型磨工,经历了从老厂区到新园区的搬迁,从老式半自动磨床到数控磨床的升级,从单一结构产品加工到全类型轴承覆盖的更迭,算得上是特大型轴承分公司的一名“元老”。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单位叫六成品分厂,还未搬迁到新园区,生产设备老旧且落后,加工工艺普通。”胡民波说,“受生产设备限制,我只能加工些低技术含量、内径在300mm左右的圆锥、圆柱类轴承小型产品,都是些普通级产品,并且生产周期长,整天一刻不歇也就干10个活儿左右。”回想起年轻时的工作场景,虽已时过境迁,胡民波仍历历在目:“有时碰上设备故障,还得抢修设备,更是费时费力。那时候还没有吊机,有的工友加工大型轴承,只能靠人手搬,一个人搬不动就俩人搬,俩人搬不动就三个人抬。每天光搬运活儿就得费上小半天,回到家也总是腰酸背疼,第二天上班儿也打不起精神。真不是我们工作不积极,实在是设备不‘给力’啊!”

  工作多年,胡民波加工过的产品数不胜数,抢进度赶产品的经历更是能说上三天三夜。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刚参加工作不久时的一次“大干”。“那是1992年的时候,我刚可以独立加工产品,当时客户要50套圆锥类轴承,并要求3天内交货。按照那时的日产量,完成50套产品至少需要5天时间。为了能按期交付让客户满意,我只能咬牙硬干了。”胡民波顿了顿,继续说,“为了尽快出成品,我那几天几乎住在了单位。中间设备还坏了,给我急得啊!中午大家都去吃饭了,我让工友捎两个馒头,一边抢修设备一边就着热水吃,靠着一股子拼劲儿,终于在交货期内完成了加工任务。”

  如今,经过技术改造升级,特大型轴承生产设备操作起来十分称手,胡民波每天上班干劲儿十足。“我现在只要将程序输入到设备中,设备就按既定程序加工,产品尺寸、精度分毫不差,活儿干得又快又好,并且产品种类也丰富了,涵盖圆柱、圆锥、深沟球、推力球等多类型特大型轴承,产量也比以前翻番了。”胡民波笑着说,“现在,有了好设备,我能加工多种轴承,在岗位上找到了一种职业自豪感、成就感。我要抓住我职业生涯的‘小尾巴’,继续鼓足干劲儿直到退休!”

 
干一套
就要保一套精品

  刚满30岁的王化君是特大型轴承分公司一名磨工,别看年纪不大,自18岁从瓦轴技工学校毕业后就进厂工作,已有12年的工作经验了。这12年里,王化君说自己加工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种类逐渐增多,操作过的设备一台比一台更具难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成为技术中坚力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我之前操作过5年法国立磨,4年1.6米德国数控立磨。现在,我操作的是分公司加工直径最大的德国2.5米数控立磨,采用最顶尖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产品精度等级高,都在P5级以上。”王化君骄傲地说,“参加工作至今,我加工过的轴承类型有很多,包括风电轴承、矿山轴承、轧机轴承等,有调心滚子轴承、圆锥类轴承等,达到了类型全覆盖。”

  前段时间,由于任务较重,王化君所在的产线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操作者每天白班二班连续运转,“朝7晚8”成了工作常态。“7月末,我们接到一个风电类轴承订单,客户要求40套产品在8月10日前交货。这批产品属P4级别轻薄系列,精度高,加工难度大,客户急需,接到生产安排时我顿感‘压力山大’。”王化君拿起毛巾擦擦汗,接着说,“加工工艺繁琐复杂,锥度要求严格,要控制在4μ以内。为保证产品质量,我需反复调整找正,虽然加工起来费时费力,但干就要干出精品,干一套,保一套!”在大家的努力下,40套轴承8月6日交付客户,比原定的交货时间提前了不少,客户十分满意,并表示出进一步的合作意愿。

  “以后,我会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提高产品质量,把活儿干得再精细些,更专注于细节,让我们的产品品质更上一层楼。”王化君目光灼灼,信心满满。

如今的特大型轴承生产现场。
 
特大型轴承
品质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我们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落实公司品质年、优质年和精品年的各项措施,特大型轴承质量逐年稳步提升。”特大型轴承分公司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胡玉峰介绍说,分公司对装配间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恒温、恒湿、无尘的作业环境,改进了包装方式;生产现场实现按产线加工,建立全新的封闭的成品加工中心,达到世界知名企业审核标准。

  据胡玉峰介绍,分公司所有产品按照P5级要求进行加工。风电轴承严格要求粗糙度,通过调整设备加工参数、改变磨料等,粗糙度达到Ra0.2以内;对内径500mm以下产品进行喷砂处理,提升加工效率;提高倒角质量,由原先的圆角改为坡角坡,外观质量提升的同时,降低了客户安装难度。目前,机床主轴轴承的旋转精度达到0.003mm以内,产品精度达到P4级以上。为钢铁冶金、水泥机械、风力发电等行业配套的关键轴承质量也大幅提升,开始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批量配套。

  “全面提升特大型轴承质量仍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将始终坚持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胡玉峰表示,分公司将继续全力推行“四不移动”,加强工序间管理,由“结果控制”改为“过程控制”,继续抓工艺创新,集思广益,实现全员化的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特大型轴承质量。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