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机床工具企业提供深度市场分析                     

用户名:   密码:         免费注册  |   申请VIP  |  

English  |   German  |   Japanese  |   添加收藏  |  
沈阳机床

车床 铣床 钻床 数控系统 加工中心 锻压机床 刨插拉床 螺纹加工机床 齿轮加工机床
磨床 镗床 刀具 功能部件 配件附件 检验测量 机床电器 特种加工 机器人

机器人

电工电力 工程机械 航空航天 汽车 模具
仪器仪表 通用机械 轨道交通 船舶

搜索
热门关键字:

数控机床

 | 数控车床 | 数控系统 | 滚齿机 | 数控铣床 | 铣刀 | 主轴 | 立式加工中心 | 机器人
您现在的位置:机器人> 行业资讯>珠三角上演“机器代人”大潮 各地成效几何?
珠三角上演“机器代人”大潮 各地成效几何?
2015-8-10  来源:-  作者:-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至关重要的命题。一直作为改革试验田的广东,此刻肩负为全国探路的重任。
 

  近年来,在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悄然掀起的工业企业“机器代人”大潮,正是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机器代人”在珠三角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是怎样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都面临些什么问题?目前“机器代人”势头正旺的深莞佛三市,各自的状况怎样?社会各界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都值得我们细细观研,一一详看。
 

  一、大潮涌动:广东投近万亿元推动机器代人
 

  今年3月份,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佛山、东莞已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我们欢迎全国各地研究智能机器人的研究院来广东发展,也欢迎制造机器人的企业到广东投资,也欢迎更多的企业使用机械手、机器人。

  据了解,广东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支持,抓好载体建设,促进融合发展,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产业发展思路,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开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新局面。

  徐少华说,新问题要用新思维去解决。比如用工荒的问题,劳动力不够可以找机器人。所以在广东珠三角,特别是佛山、东莞这些城市,已经大量掀起机器换人的计划,大量的智能机器人已经开始运用到很多生产线当中。一方面是这些企业本身的转型,另一方面也为发展智能机器人带来一个巨大的商机。

  4月份,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在广东省宣布将投资943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3年里推动“机器换人”计划后,专家预计,对机器人技术的投资将达到创纪录水平。


  二、发展现状与前景:深莞佛机器人产值近千亿


  根据日前发布的《2014年度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征求意见稿,2014年深圳市机器人企业237家,产业总产值48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192家,服务机器人企业45家。

  佛山全市共有工业机器人企业72家,现有规模接近300亿。同时,来自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从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企业已有200多家,机器人及整个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200多亿元。

  可见,珠三角仅深、莞、佛三地机器人及相关行业近500家,产值总额近千亿。

  而其前景,不言自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的一篇讲话中说;“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三、发展重点与难点:服务型机器人少,自主创新少


  在整个珠三角机器人行业版图中,工业机器人是绝对主角。以深圳为例,据深圳机器人协会统计,工业机器人企业占大头,有190多家,产值也较高;而服务型机器人仅有45家,产值仅有约15%。

  世界顶尖机器人专家李泽湘教授透露,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将差异化发展,首先将针对3C产业进行机器人开发,同时也将瞄准医疗康复、消费服务和家庭机器人等研发;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也表示,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家庭看护需求增加的同时相应劳动力减少,服务类机器人前景广阔;更加精密、复杂的医学、军事等领域市场空间非常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最新行业调查报告称,2014年中国凭借54%的增速,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最大需求国。专家认为,高需求背后,是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偏低以及关键部件的研发能力不足。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罗军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偏低,品牌知名度也不高;另一方面,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研发能力不足,依赖进口。

  以佛山为例,其机器人制造行业在全国走在前列,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却发现机器人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并不多,大多为引进国外先进零件后重新系统集成。比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核心产品中有三成费用支出花费在进口力臂上。


  四、样本分析:广深莞佛是如何发展机器代人的
 

  首先看一组政策:


  “风暴眼”广州

  广州正在成为“机器换人”的风暴眼。数据显示,广东机器人制造和智能装备总产值今年有望达到380亿元,其中广州有望达到200亿元左右。根据广州市的规划,到2020年,广州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产值将突破千亿元。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是机器人制造和智能装备产业的聚集区。2014年,该区已集聚48家智能装备企业,其中机器人制造领域拥有广州数控、启帆、粤研等一批企业,形成了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竞争力颇为强劲。

  广州数控是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年产销数控系统连续13年全国第一,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1/2,2014年产值18亿元;达意隆是亚洲最大的饮料包装设备商,2014年产值12亿元。在机器人本体生产方面,广州启帆在经济型机器人本体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年产量近500台;粤研公司在汽车躯干和钢铁清洗机器人方面在国内品牌中排名第一。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方面,海瑞克隧道设备公司、一道注塑机械公司的实力在国内排名前列。

      创意之都深圳

  深圳是创意之都、设计之都,创意设计业优势明显,其中工业设计占全国份额的60%。根据这一特色,深圳机器人发展可主打研发设计。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主席曲道奎指出:“深圳未来的机器人发展应该聚焦于3C产业、电子制造。”

  深圳将设立专项资金,自2014年起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鼓励组建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专项资金主要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对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产业化项目,予以最高500万元配套支持。鼓励优势企业积极承担国家产业化项目,予以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示范城市东莞

  东莞工业机器人企业大多聚集在下游系统集成环节。系统集成,指的是将批量的机器人、网络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组成一个生产车间。国际模协秘书长、东莞工业机器人技术协会顾问罗百辉认为,东莞机器人产业有望先做成规模优势,再形成性价比优势,市场还是很乐观的。

  2014年11月,投资27亿元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揭牌成立。该基地由以世界顶尖机器人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教授为带头人的团队牵头建设,在未来5至10年的时间里,全力构建创新科技产业化生态体系。今年东莞提出强化金融服务支撑,推广事后奖励、拨贷联动、租赁补贴等方式,解决企业“机器换人”资金难题,把东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

  后发优势佛山

  佛山的机器人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机器人的应用集成方面。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界资深人士文志贤认为,学习德国是佛山发展先进装备业的新方向。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认为,除了借力发展,在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业内人士看来,广东机器人制造行业还有一条突围之路,就是往物联网系统拓新。佛山计划注明将在5年内打造规模超万亿元的机械装备产业带,其中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装备制造业的产值要在3至5年内达到1000亿元,而在去年,佛山该行业的产值不足300亿元。

  今年佛山市还将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诺尔贝机器人研究院等重大新兴研发机构。


 
  五、评论与观察
 

  对于机器代人现象,各方的评论与观察也因为角度不同而不同。

  广州日报刊文称,机器换人”解放“人”只是第一步:

  “广东大力推进“机器换人”正当其时。但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或者说人力成本从生产线上解放了出来,这只是第一步。把这些人力投入到哪个地方,这一选择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储备更多高端人才,加强职业培训,让“人”从生产岗位走向研发岗位,把劳动密集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把智力密集的工作交给人,广东才能在这一波全球性的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不仅成为产品的应用地,更成为科技的输出地。”

  人民日报则称,“机器换人”得等苹果熟了:

  技术的升级换代,是大势所趋。可是中国这么大,各地发展很不均衡,即使是在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多发展一些劳动力密集的现代服务业,不失为一种统筹协调的合理选择。所以,该不该“机器换人”,只能因地制宜,只能基于地区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时机到了,“苹果”熟了,顺势摘下来没问题;而对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讲,如果不顾工业基础薄弱、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实际,也使出吃奶的劲儿去强推,希图“后发先至”,则不太可取。假如一边是劳动力过剩一边是“机器换人”“减员增效”,“机器和人抢饭吃”只怕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厦门晚报有一篇评论角度落在了工人身上:

  机器人带来工人失业潮或许言之尚早,但未雨绸缪却是产业工人必须考虑的。或许应该反过来问:什么样的工人不会被机器人取代?业内展望:未来的工厂里,“人+机器人”组合将是最普遍的劳动呈现方式,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与机器人“共事”的人,即能够独立操作各种工业机器人的技工,以及能够集成、维修机器人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传统工人顺势加强学习,成为不可取代的人才,乃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政府在推动、补贴企业“机器换人”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推动传统工人“升级”。比如,可以考虑为现有工人提供转岗培训的平台,或者帮助企业与高校联手,快速为行业培养、输送和储备人才。

    投稿箱:
        如果您有机床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skjcsc@vip.sina.com